农村社会都有哪些人情往来?有什么意义?

生活
网友提问:

农村社会都有哪些人情往来?有什么意义?

优质回答:

在农村有很多的风土人情,我呢是河北石家庄,说说我们那里的人情往来吧。

一,我们这里的孩子都过一周岁的生日,是大过,也就是全村人都来给他过生日。生日那一天,按辈分每个人都要给孩子绑锁,最低一块钱,最高一百块钱。孩子的父母要准备年糕,小包子给乡亲们回礼。据说是因为原来农村都穷,日子都不好过 所以孩子过生日全村人都给点钱,让孩子可以有口饭吃。

二,我们这里的孩子结婚的话,结婚那一天都是吃大锅菜。无论你的家里多有钱,都要按照农村的习俗来办。结婚的当天全村人都来这家吃大锅菜。这是农村礼尚往来的习俗,结婚,全村人都来吃饭,让娘家人不敢小瞧婆婆这边。以后媳妇也不敢闹事。

三,这边还有一个习俗,就是如果村里有病人快死了,活不了几天了,全村人也要去他们家里守着。白天,晚上都不能断人。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旦病人不在了,乡亲们好帮忙给料理后事。再者也是为了方便安慰病人的家人,不要过度悲伤。

河北石家庄的农村就是有这些习俗。有了这些习俗,乡亲们之间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像一家人。

你们农村老家有什么习俗?评论区随意发表不同意见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形式比较多样,意义也不尽相同。作为群居社会的农村,人情往来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:

一是亲情互动型。这一类主要是由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之间,多发生为晚辈看望长辈以及相同辈分之间的表亲、堂亲。一般是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里,以及亲戚成员的生日、忌日、结婚日等特殊日子里的访亲活动。这类人情往来主要是联络亲情关系、继承孝道文化。

二是邻里互助型。主要是参加邻里间的红白大事、盖新房等活动。过去的村里过红白大事及翻盖房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,一个家庭无法单独完成,邻里之间你帮我、我帮你,形成一种互助关系。如果有个别农户不参与其中,导致该户因人情冷漠而被孤立,一旦自家有此类事情,将无法完成。以至于该户声名狼藉,严重的还会影响下辈人的生产生活。

三是道喜捧场型。主要有高龄老人做棺木、建墓地,小孩子过满月,老年人过寿,乡贤乔迁新居等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村里有威望、有权势的农户。村里人对这些户比较敬重,也就是高看一眼。大家参与人情往来目的性也较强,先送一个人情,期待以后自己一旦今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们求助,也可以给自己的后辈人一个鞭策。

四是攀亲拉关系型。这一类主要有认干亲、结拜兄弟等形式,多是当事人为了扩大双方的影响力,或是有共同的喜好而形成的相互依附,用来弥补自己在农村势力单薄的短板,以便对抗强权强势的侵扰。

总之,农村社会之间的人情往来都有对应的内在需求,也是老百姓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,我们要客观看待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,首要的是红白喜事儿,多少年传承下来,虽然是会有变化,但是终究还是有必要坚持的。

今儿就讲讲身边那些没有坚持维护而最后受囧的例子,很实在的例子,告知农村人情往来的重要性。

一件白事儿透出的农村人情

农村老家有一户人家,论辈分喊他大爷。早在十几年前就从农村搬到了城里,跟随儿子媳妇生活。许是距离的缘故,跟老家人的联系日渐稀松。

村里有个红白喜事儿啥的,最初几年得到消息还会随上份子钱,人基本上不到场的。理由很充分,在城里上班不好请假,应了农村那句俗语“官身不自由”嘛!

到后来兄弟失和,干脆份子钱也少了,兄弟都不帮他垫钱了,跟老家的关系差不多也就断了。

只是前些日子,这位大爷去世了,这可愁坏了那位堂哥。

要说在农村,安葬人,一般都是不会用殡仪公司的,基本都是乡里乡亲的主动帮忙。尤其是白事儿,都是互相帮忙的事儿。

在农村,谁家老了人,乡亲们主动上门,自助成立小组,帮助孝子们去操办丧事。

堂哥和大爷,很多年都不跟村里人联系,这回去哪里有个人管呢?

好在他们在城郊买了墓地,有殡仪公司负责这些,只是一直到下葬,老家也没来人,丧礼上一家人很难堪。

更重要是,大爷的单位关系都在老家,丧事之后,堂哥还要回去处理,丧事没来个人,回去也难堪。

好在朴实的老家人,终究还是托福那位大爷的兄弟把礼钱送到了,只不过是看得他那个兄弟的面子。

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,看似冗繁,实则蕴含着朴实的亲情味儿,毕竟不是所有的事儿,都可以用钱来解决的。

更多阅读